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近年来,我国从国外引入了许多肉兔品种,这些品种在我国兔业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,但也常常见到有关兔种退化、品质变劣、生产水平下降的报道。作为一个品种,由于遗传漂变,或者自然选择的作用,容易引起一些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发生改变,使优良基因从种兔群中消失,造成品种种质变劣。为了防止品种退化,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,需要开展本品种内的选育。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品种,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,不会十全十美,并且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。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要,应当注意改良现有品种。
一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
我国兔业正在向集约化、规模化方向转化。为了适应兔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,防止品种混杂,必须在省、地市(县)各级建立不同任务、不同层次的种兔场,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健全繁育体系,为此需要建立下列各类兔场。
(1)育种场。育种场的基本任务是培育新品种或品系,改良现有品种。从国外引进兔种,也应以条件好、技术力量强的种兔场,以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,负责作引种观察、品种保存和选育,负责作品种的比较试验和性能测定。育种场除留下核心群继续选育和扩繁外,其余种兔向各地、市的繁殖场供应作种兔。
(2)繁殖场。繁殖场的任务是大量繁殖种兔,以满足各商品场或养兔户对种兔或杂种商品兔的需求。有条件的地、市也可以设一级繁殖场和二级繁殖场。一级繁殖场进行纯繁,以提供纯种,为二级繁殖场提供经济杂交的配套系亲本;二级繁殖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杂交亲本大量杂交繁殖,为商品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化肉兔。
(3)商品场。商品场的任务是进行商品生产及产品的初加工。商品场或饲养专业户接受繁殖场提供的父母本,杂交生产商品肉兔。商品兔一律不准再参加繁殖。
二、加强对引进品种的再选育
由于引进的品种毕竟不是在当地条件下培育成的,引入到新的地区后,对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一定能立即适应,特别是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同原产地的差异较大时,兔群往往不适应,繁殖力下降,生产水平降低。引进品种一般数量比较少,为了做好纯繁选育工作,不宜分散饲养,要集中养在一两个场内保种和选育;在进行进一步的选育工作前,要首先使其适应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日粮组成;对其生态、生活和繁殖性能、生产能力进行系统的观察,在此基础上制定选育方案。总的目的是,加强适应性,提高生产繁殖性能。
三、适时开展品系繁育
品系一般是指一个品种内的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类群。开展品系繁育可以提高性状选育的效率,加快品种改良的速度,保持品种内的异质性,合理利用杂交优势。因此,对于引入品种或培育品种,均可进行品系繁育,形成系祖品系、群体品系、近交品系或配套品系。由此更利于兔种的保存和发展。但品系繁育的技术难度大,不适于在普通的繁殖场进行。
四、开展品种品系间杂交,合理利用杂交优势
品种品系间的杂交,有可能使优良基因的互补和群体中杂合子的频率增多,从而抑制或减弱更多不良基因的作用,提高整个群体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。在数量性状方面表现为杂种后代的生产水平超过双亲的平均值,繁殖力提高,饲料利用能力加强,生长速度加快;在质量性状方面表现为生活力强,抗病力强,畸形、缺损和致死现象减少。但家兔的杂交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有一套严密的方案,也需要严格的试验过程,作为普通的饲养场(户)只能按育种(保种)场提供的方案严格操作,不能擅自乱交,否则就会造成品种品系的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