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舍的设计图
我国地域辽阔,地理气候条件各异,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和兔舍建筑形式,主要有棚式(敞开式)、半敞开式、封闭式、室内开放式及栅饲群养式、山洞式、地窖式和靠山挖洞式等多种形式。现分述如下:
一、棚式兔舍
有屋顶而四周无墙壁,屋顶下只有兔笼或围起来的网状围栏。其特点是防日晒雨淋,空气流速大,通风良好,造价低,其温度随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,目前广泛应用于炎热地区。
二、半敞开式兔舍
一面或两面无墙,兔笼的后壁兼做兔舍的墙壁。这类兔舍有单列式与双列式两种:单列式利用3个叠层兔笼的后壁作为北墙,南面有的有墙,有的则无墙,该兔舍结构简单、造价低廉、阳光充足、通风良好、管理方便,但冬季不易保温,且兽害严重;双列式的南墙和北墙均为兔笼后壁,屋架直接架在兔笼后壁上。该兔舍跨度小,单位面积的笼位数高,造价低,臭味小,通风好,也便于保温。
半敞开式兔舍适合于中小型兔场和专业户养兔使用。
三、封闭式兔舍
四周有墙无窗,舍内小气候完全靠特殊装置自动调节,并能自动喂料、饮水和清除粪便。这种兔舍能获得高而稳定的增重率,可控制对饲料的消耗率,并有利于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,但须配备一系列的装置,造价高。目前国外主要用于肉兔饲养及实验用兔饲养。
四、室内笼饲式兔舍
四周墙壁完整,上有人字形、钟楼式或半钟楼式屋顶,南北墙均设有窗户和通风孔,东西墙设有门和通道。这类兔舍的优点是通风良好,管理方便,有利于保温和隔热。
内兔笼的排列。目前以单列和双列较多见,其优点是通风、采光好,饲养密度低,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低,呼吸道疾病少。多列式兔笼排列,饲养密度大,但舍内臭味浓,空气流通不畅,需要人工辅助通风和光照,并须人工供暖或降温。因此,没有一定的设备和稳定的电源,不宜采用。
五、栅饲群养兔舍
这种兔舍可利用空闲旧屋、猪舍或大家畜饲养棚改建,也可新建。在兔舍内用60~80厘米高的竹片、木板或铁丝网,也可用砖或土坯砌成每个饲养间6~9米2的隔栏。群养间一端的兔舍墙角处设一个宽20厘米、高30厘米的出入洞口与舍外场地相通。舍外场地也隔成相应的面积作为运动场。舍内地面应铺漏粪板或垫褥草,舍外运动场可铺设河沙,并可放置料槽、草架和饮水器。每个群养间可养幼兔30~40只或青年兔20只。该种兔舍的优点是饲养群大,节约人工和材料,容易管理,便于打扫卫生,空气新鲜,也能使家兔得到充分的运动。但兔舍面积利用率不高,不利于掌握定量喂食,不易控制疾病传播,而且容易发生殴斗。
六、山洞式兔舍
在冻土层较浅的山区,可依山坡地形挖洞,洞深1.5米、宽1米、高1米,洞与洞相隔30~50厘米,每个洞口可安1个能开关的活动门,外面筑一圈围,建成运动场。
这种兔舍冬暖夏凉、空气新鲜、阳光充足,而且家兔能很好运动。用于饲养母兔,四季均可繁殖。但必须重视必要的安全防疫措施和防止兽害。
七、地窖式兔舍
地窖式兔舍适宜于冬季漫长、气候寒冷的北方农村。
选择地下水位低、背风向阳、干燥、含沙量小、土质坚硬的高岗地挖修地窖式兔舍。窖深必须超过冻土层,窖的直径一般为70~100厘米,窖与窖可相隔2米左右,窖口应高出地面20厘米,用砖和水泥固定后,再加上活动盖板。从窖底到地面须挖一宽40厘米左右的斜坡地沟,其坡度为1∶1.5,然后用砖砌好,或用水泥管、瓦管通入,以避免家兔在通道内挖洞。在通道口上端建一高1.6米左右的小屋,南面有门,北面有窗,这是家兔吃食和活动的场所。在窖底的任一边再挖一深40厘米、宽30厘米、高35厘米的小洞,作为母兔的产子窝。这种地窖式兔舍在最低气温达-42℃的严冬可不用燃料和保温材料,造价很低,窖上窖下可通空气和见到阳光。窖底和产子窝可保持5℃以上的恒温,因而可进行冬季繁殖。春夏时节则应将家兔转移到地面饲养和繁殖。黑龙江省一些兔场的实践证明,窖养的各类家兔体质健壮,生长良好,产子成活率达85%以上,发病率不到3%。
假若兔群大,而理想的高岗地少,可挖成长沟式双通道冬繁窖。长沟式窖坑上口宜用木材等物作篷盖来保温。
这种窖具有通风透光和兔子能运动的条件,省工省料、占地面积小、管理方便。但窖内通风口多,温度较低,影响子兔成活率。
八、靠山挖洞式兔舍
选择向阳、干燥和土质坚硬的土山丘。将朝南的崖面,修整成垂直于地面的平面。待表面干燥后,紧靠崖面地基砌起40厘米左右的高台,在此高台上,用砖、石砌3层兔笼。在兔笼的后壁(崖面)往里掏1个口小洞大的产子葫芦洞,洞口直径为10~15厘米,洞深约30厘米,其洞向左或右下方倾斜。另外,在洞口设一活动挡板,以控制兔子进出洞。严冬季节,可在兔笼顶设置草帘保温。为防酷暑、烈日暴晒,可在兔舍前种植葡萄、丝瓜等藤蔓植物,或搭凉棚。该种兔舍集笼养、穴养两者之所长,四季均可繁殖,饲养效果优于其他兔舍,是我国北方山区和丘陵地带普遍采用的一种兔舍类型。
兔场朝向应以日照和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依据,使兔舍长轴对准夏季主导风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,冬季多东北风或西北风。因此,兔舍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