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疫苗、喂药物即可包防百病,不重视饲料的科学配制、笼舍的设计、环境的控制。一些养兔户养肉兔不使用精饲料,或使用的精饲料中只有麸皮或少量的玉米,兔的体质瘦弱、生长缓慢、疾病泛滥。另一方面却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、驱虫药或所谓的促生长物质,打疫苗也没按科学的程序去做。如此不仅没能提高兔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,反而影响了兔肉的风味和品质。
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,作为肉食品,兔肉的出口检验会越来越严格,肉中、皮中不能有任何可能对人体有害和不良作用的药物或残留物。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发展肉兔饲养业中,在建立健康兔群的同时,首先要从优化环境控制和科学配制饲料着手,在不用药和少用药的情况下保证兔群的健康;所使用的药物、疫苗和饲料添加物,一定不能在兔体内残留,以免影响兔肉的品质。
5.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,没有形成产业化优势
肉兔生产的工厂化、产业化虽然宣传了多年,人们大多也已认识到了产供销一条龙、农工贸一体化的重要性,但在多数地方进展不顺利。我国的肉兔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群众自发、仿效他人、零星散养阶段;在供销渠道上,多数场户仍然是随意买种、任意调运,依靠兔贩、毛贩上门收购销售。此外,与养牛、养猪、养鸡和养羊相比,养兔在行政和职能部门心目中的重视程度显得微乎其微。虽然个别贫困地区也已把发展养兔作为农民脱贫的项目之一,但由于有的地方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,没有系统的经营策略,再加之信息不灵,技术人员缺乏,大多仍在困难中挣扎。
肉兔饲养是一项系统工程,靠农民一家一户单枪匹马奋斗不行,也不能全靠行政或职能部门的指令,更不能靠外贸部门的价格调控。目前,全国各地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已做出了不少的探索, 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 “公司+行政+农户”“公司+科技+基地”等形式是发展养兔较为成功的模式。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、灵通的信息,对下扶持基地或农户发展养兔,对内加强公司的经营,依靠科技部门人员的参与,提高饲养效率,对产品实行综合利用、多层加工;对外沟通国内外商品信息,推进产品的销售,可以使养兔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。公司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,随时指导基地和农户调整产品类型和结构,使养兔生产健康有序地发展。只要公司经营有方,信息准确畅通,即可保证经济效益,保持兔业的稳步发展。